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这世界危在旦夕

第26章 纺织业崩了

这世界危在旦夕 通吃 5018 2024-05-05 14:15

   没能把自家精心打造的鸟铳卖出去,万老爷为此闷闷不乐。

   前次研究火药,赔上了郑大善人的性命。这次研究火铳,赔上几百两银子。

   对了,说起郑大善人,也是可怜啊。

   其家业被反贼夺去,捣药又捣的过急过快,结果愣是炸了。整个人被炸飞,屁股挂到了树上,惨不忍睹。

   万老爷垂头耷脑的离开府衙,返回家宅。面对二十几号高薪雇来的工匠,他发出长长叹息,更是心痛。

   “老爷。”管家靠过来低语道:“新华反贼又出新花样了。”

   “不就是什么‘蒸汽机’么,我已听说了。”万老爷没好气的一挥手,“是个能烧水鼓风的玩意,奇技淫巧而已。待我去翻翻古书,定能知其来历。”

   万老爷的意思是给蒸汽机找个祖宗,好在心理上重塑自信,也证明反贼不过尔尔。

   管家却摇头,“并非是‘蒸汽机’之事,反贼昨日传出消息,向松江各地订购棉花。还指明要没脱籽的籽棉,采购价格比往年高三成。”

   高三成?

   这还了得!

   江南六府均有棉布出产,松江棉布冠绝大明。松江可是有‘衣被天下’之称,棉花产量极高。今年不但粮食丰收,棉花更是大丰收。

   但对棉农而言,大丰收不一定代表能赚钱。市场供应量大,价格反而会走低。松江的棉商布商才是真正赚钱的人。

   新华反贼抬价三成,以其宣传能力,整个松江的棉花都会朝其涌去。甚至连周边五府的棉农也会贪图价高,运棉来卖。

   万老爷听到这消息,惊的跳脚,“价高三成?我们还赚什么?”

   自打新华反贼扫荡松江,万老爷的高利贷生意就大幅萎缩。集体农庄搞内部协作,无地佃户可以用很低成本获得生产资料和工具,自然不会再要印子钱。

   过去官绅带几个狗腿子下乡收租收钱,那都是耀武扬威的。现在再去,刁民公然反抗,甚至敢反杀。

   周天王说了,土豪劣绅,人人得而诛之。

   万老爷断了营生只能转行,他一边搞技术‘革新’打造火铳,想着今后下乡带火铳去收账。另一方面也打算向纺织业转型。

   这转型才刚开始,新华反贼又来碍手碍脚,居然抬价收购籽棉。

   “城内几家布商老爷已经急了,他们正合伙商议,是否要派人去跟新华反贼谈谈,或者是也抬价收棉。收不上棉花,全年的生意就得泡汤。”

   管家说的忧心忡忡。万老爷倒是忽然一喜,低声道:“你马上去问问城里的棉商布商,他们要不要购买精制火铳?五十步......百步可穿贼甲。”

   管家立马前去问,问了两天也没得个准信。

   反倒是布商决定集体提高收购价,也涨三成。但这个价格还没稳住一天,新华反贼再次抬价,直接翻倍。

   翻倍啊!

   这伙反贼疯了不成?

   棉花不是粮食,屯起来又不能吃。那是要经过多道工序纺织成布匹才能卖的,光买一大堆棉花能有什么用?

   别说松江布商气的跳脚,整个江南六府的布商都在骂。万老爷连着几日在府城跑东跑西,私下串联几十家财雄势大的豪商,背地里讨论要如何应对。

   大商人除了气急败坏,更是又蠢蠢欲动,想着要动用武力铲除新华反贼——前次江家不过聚集了几百号贼寇,几十上百的豪商能凑个五六千家丁。

   万老爷大喜,每有聚会,他都参加,不停鼓吹自家的火铳。只是一问价格,哪怕豪商也摇头——一杆火铳,哪怕打个对折再对折,都要二十几两。

   这也太贵了。

   还不如上长矛。

   一两银子就能造上好的点钢长矛。至于谁家长矛质优价廉且产能充足交货准时......好像是新华反贼。

   听得一群豪商议论的结果居然是掏钱向反贼买长矛装备自己,万老爷气得差点倒地发癫。这都是些什么人呀?怎么想出这等馊主意?

   长矛生意还没定,从七月末开始,整个松江府的棉花像潮水般向新华镇涌去。

   新华反贼为了打击中间商,维护中小棉农的利益,派了许多武装采购队深入到乡村宣传,直接采购。

   各地闻价欣喜,密布的河网上全是运货的小船,大包小包的都是尚未脱粒的籽棉。

   各地布商还想着新华反贼财力够不够?能不能留下那么点棉花让他们低价收购?可新华镇方向却跟个无底洞似的,专门开了两个棉花卸货码头,吞噬成千上万的棉花。

   这可是籽棉啊!

   没脱籽的棉花。

   反贼要这么多籽棉做什么?它有那么多人手来脱籽吗?

   要知道手工脱籽非常慢也非常累,一个人一天顶多处理一斤,还得精神高度紧张,分秒不停地干,这是极限了。

   可新华镇方向并未出现任何籽棉囤积的状况。

   过了几日,镇上传出消息,说反贼的工匠造出一种手摇轧棉机——脱籽极快,一日之功抵得常人三月。

   啥?

   技术进步又开始创造奇迹了。

   惠特尼轧棉机,一种在十八世纪末发明的简单工具。

   ‘圣光’机械组没空造这种玩意。他们安排十来个工匠,给出图纸,讲解原理,提供材料,几天功夫就‘发明’出来了。

   这机器构造真的极其简单。

   其主体为一个圆筒,筒壁安装有大量钢齿;在圆筒旋转时,钢齿强行将棉绒从棉籽上撕扯下,并运用离心力把棉籽滤除,而将棉花纤维抛出。

   当轧棉机初始运作,负责制造的工匠都大惊。它太好用了,好用到不可思议。只要把圆筒转起来,剩下就是把籽棉朝圆筒上放。

   它不但处理速度快,摘除棉籽还更干净。

   如果能配上飞轮或水力,其效率更高。

   但没有也无所谓,手摇不费力。因为轧棉机真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机械,其主体大部分是木制,造价也便宜。

   新华镇造了十台水力轧棉机,动力廉价且充足的情况下,其圆筒造的远比手摇版本大十倍。其处理能力相当于一万名不吃不喝日夜工作的脱籽工。

   工业化设备的威力在小小的轧棉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人类无论多么的心灵手巧,绝对没它快。

   不管码头上运来多少籽棉,都被十台水力轧棉机吞进去,变成棉纤维吐出来。所有见过它工作的人都会明白,手工脱籽的时代彻底过去了。

   当松江府上下以为新华反贼只是想赚脱籽的这道工序的生意,他们发现自己大错特错。

   有了棉纤维后,总得纺纱吧——大名鼎鼎的‘珍妮纺纱机’不会缺场的,这同样是一种扭转思维就能获得巨大进步的发明创造。

   人力手摇纺纱机,就是累死,一天也纺不了一斤纱线。很多农户白天干农活,夜里还要靠豆大的油灯光芒纺织纱线。

   按照历史经验,同样是‘圣光’机械组出创意和图纸,组织十来个木匠自己搞‘发明创造’,把水平放置的纺锤变成了直立的状态。

   原本水平纺锤只能纺织一根纱线,但新华反贼靠一群木匠,半个月就搞出上下三排五十个纺锤的水力纺纱原形机。

   木匠们再次惊呆,连带几名被喊来做实验的农村妇女也不知说啥。千百年来,纺纱都是一台纱机一根线,现在就因为把横置变成竖置,效率突飞猛进。

   一群人跟木头似的,看着纺纱机工作好几个小时,恍然如梦。

   有人笑,有人哭,有人泣不成声。

   机械组的成员来看过,除了指出细节的缺陷和下一步改进方向外,就是勉励几句,希望工匠们再接再厉。

   萧金浪过来,大笑一场,也说几句勉励的话,并给所有参与研发工作的木匠发一百元奖励,要求他们再接再厉。

   周青峰则是纯好奇,他知道‘珍妮纺纱机’的大名,但不知道这机器具体是啥模样。他连纺锤为啥要竖着不能横着都不清楚。

   来纺纱工坊瞄了几眼后,这位大爷‘哦’了声,表示原来如此。他乐不可支的拍拍工匠们的肩膀,表示干得不错,然后也走了。

   这可是工业革命的始发,生产力飞跃式的进步。在新华镇内闹的沸沸扬扬,可‘老爷们’知道后也‘哦’那么一声,表示知道了。

   正式制造的水力纺纱机被改进成一百个纺锤,只要三四名纺纱女工就可以轮班操作它。轧棉机获得棉纤维,全部被送进纺纱机变成纱线,比手工纺的纱线还更好。

   再后来,飞梭式水力织布机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。

   负责‘发明创造’的工匠们都麻木了。他们也学老爷们的做派,对新机械的出现只报以‘哦’的一声,表示自己把东西造出来。

   震惊吗?确实震惊。

   都搞不清为什么,老爷们就吩咐几声,问工匠们能不能做到?道理很浅显,就是得转个弯,然后震古烁今的发明出现了。

   手工织布机,熟练工每天顶多织八寸长,布宽也就一尺。可新华的水力织布机,一匹布的宽度在三尺,其织布速度更是提升几十倍。

   水力驱动的飞梭快到真的像在飞。

   到了八月份中旬,第一批新华棉布正式对外出售。

   过去松江的白棉布一匹折银三钱,三梭布一匹折银达六钱一分。还有名为“斜纹布”的高级棉布,精者每匹折银一两。

   现在‘圣光’团队没怎么费力气,甚至没派团队主力,靠出主意给图纸,让现有工匠动手动脑,颠覆了整个大明的纺织业。

   各种棉布的价格暴跌到之前的三分之一。由于价格便宜到无法想象,各地商人群聚而至,疯狂采购。

   由于‘圣光’团队对银两需求不大,但对原材料需求极高。谁能运来原材料,谁就能获得低价的布匹。

   一时间青龙镇的吴淞江面上全是货船,他们想尽办法运来生铁、煤炭、木材、棉花等等,就为了购买新华镇出产的布匹。

   到九月份,新华镇的范围继续扩大,工匠和厂房的数量快速倍增。每天都有新的水力织布机在组装,在生产。

   不管新建的织布厂出多少货,码头上货船就能立马全部拉走。

   这些布匹有的沿江贩卖到巴蜀,有的从运河抵达京城以及九边,还有沿海发往泉州和广州,乃至运到东瀛和东南亚。

   至于江南上百万轧棉工,纺织工,织布工为此失业,怎么办?

   ‘圣光’团队的做法是不断抬高原材料的收购价格,并尽一切可能打击中间商。

   因为很多纺织业从业者的家庭也是粮食和棉花的种植者。

   过去由粮商棉商布商垄断的巨额利润,被工业化加持的新华反贼一股脑的送给了最底层的劳动者。

   整个江南六府的籽棉价格被抬高了三倍有余,棉布本身又降价到之前的三分之一。

   周青峰带队在松江府巡视,每个村每个集市去调查,确认部分农户的收入不但没有下跌,反而提升。

   但江但南纺织业的巨变依旧造成社会巨变和震动,很多人无法适应而生活困窘。多余的劳动力要么去养些鸡鸭猪牛,要么改做其他服务业。

   闹事的人是少不了的,可怜的也确实有。

   ‘圣光’团队倒是短短两三个月的采棉季赚了百万量级的白银,很大方的拿出几十万银元对穷困者进行救济。

   但失业的人越来越多,社会治安会迅速恶化。周青峰在武装巡视中也头大如斗。靠撒钱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,真正的办法是给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。

   “真见鬼了,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?发动这场纺织业革命却制造了几十万人的失业,这包袱竟然还要我们来背。”

   这人一失业,就得到处找活干呗。

   可整个松江府都是小农经济,唯一能提供大量就业的可不只有新华镇?

   周青峰站在自家小镇的道路上,发现三四月份的人潮再次出现。但这次不是可怜兮兮的流民潮,而是躁动不安的打工潮。

   原本的新华村已经在规模上超过青龙镇,连上海县的县治所在都没这么多人。以后就不用喊上海县了,直接喊新华县。

   “为什么出点事,人们就喜欢朝我们这里跑?”周青峰站在路口新建的哨塔上,对自己搞出的乱子表示疑惑不解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