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镇北王

第2102章

镇北王 关宁靳月 2684 2024-02-28 12:57

  结束战争只能由皇帝决定,这当然没问题,可是皇帝不想结束呢?

  在上京城里有一句话,也是元武帝说过的话,战争开始是由你们说了算,可战争什么时候结束,就该由我们决定。

  朱桢知道元武帝去了哪里,这并不是秘密,在上京城的使臣已经传回。

  战情也被所有人知晓。

  原来,大宁在面临魏梁联军,西域异族进攻的同时,北夷也趁机而动!

  只是因有克烈部落的阻碍,战争一直未曾牵连本土。

  陛下先西行后北上,只为解决这两地战乱。

  西域大军已被尽数消灭,也只剩北夷还未结束……

  彼时的大宁就像是一个四处漏风的屋子,大宁皇帝四处补救,还真的被他补起来了……

  战争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,就算明知大宁北方还有战患,梁国也无力进攻……此时只求能够结束战争。

  回想曾经,魏梁二国组建联军意气风发,而今看来却像是两个小丑,先后向大宁求和。

  朱桢还亲写书信给魏国建武帝姬川询问事宜,若大宁继续进攻,又该如何?

  若逼迫太紧,可有再战勇气?

  朱桢认为大宁已到强弩之末,国力已难以支撑继续打下去,这个时候不是战场上的博弈,而是心理上的博弈。

  只要魏梁联合,或能让大宁顾忌,他说的两国再合力于大宁一战并非只是说说而已。

  真到那时候,魏梁这两个难兄难弟不还得共同面对吗?

  魏国也不好过。

  大宁军队在国内并未撤走,又因建武帝搞什么大魏宝券,使得魏国经济崩溃。

  现在的是情况是,军事国家没有军事,经济国家没有经济。

  属实是难兄难弟。

  朱桢期望两国走向联合,这是弱者下意识的举动,他相信魏国不会拒绝。

  魏国回信很快,且是建文帝亲笔,只是回信内容把朱桢气笑了。

  朕乃元武帝大舅哥,尔等如何相比?

  回信只有这一句。

  我是元武帝的大舅哥,你跟我没法比。

  这意思也很明了,虽然我们都要向大宁皇帝求和,但你跟我不一样,有这层关系在,元武帝怎么也会网开一面。

  你梁国呢?

  就别想着好了。

  朱桢差点没气死,姬川这个老六不但没有跟梁国联合的意思,还狠狠地嘲讽了一波。

  他从中感受到姬川想要表露出的不屑,还有得意……

  天下怎么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?

  这个时候你想起你是元武帝的大舅哥了,你起兵攻打大宁的时候怎么不是这样?

  元武帝能认你才是有鬼了。

  鼠目寸光,猥琐小人。

  这就是朱桢对姬川的评价,不过他的知道,魏梁二国虽有联盟之实,但在到战争后期已完全不对付。

  姬川觉得梁国表面光鲜,什么梁武帝,什么大将梁战神,其实都是虚有其表。

  梁国是觉得魏国在关键时刻根本靠不住。

  二者相互嫌弃。

  真是悲哀啊!

  朱桢为姬川的目光短浅而悲哀,也为梁国现在的境遇而悲哀……

  他深吸了一口气,作为这个国家的皇帝,他只有面对,已没有任何退路!

  朱桢立志实现梁国大兴!

  是的!

  他父亲梁武帝也只是做道了梁武中兴,他要大兴!

  就在得到姬川回信当日,朱桢召集朝臣商议该如何应对。

  梁国宰相庞师古,兵部尚书韩崇,农部尚书张谊,户部尚书申泰。

  除庞师古外,其他三位都是朱桢即位新任,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,都曾是雍王朱稷的旧部。

  朱桢能这么快坐稳皇位,得益于这些人的支持。

  朱稷在临死前就已做好安排,当朱桢即位之后,能有可用之人。

  朱桢在六部之外,还设立了一个农部。

  农部主要负责农事,把农事单列出来,可见朱桢对农事的重视。

  这些年,梁国土地荒废,耕种全无,农事乃国家之基,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空谈。

  朱桢就是要从基础上做起。

  来的官员很少,但都是他的亲信谋臣,人少谈大事就是如此……

  “使臣去大宁已近一年,求和并无进展,是因大宁皇帝还没回来。”

  朱桢沉声道:“朕更担心的是,等大宁皇帝回来比现在还要糟糕!”

  “您是担心元武帝更为激进?”

  “是!”

  庞师古低沉道:“以元武帝的性格,就是如此。”

  “而今大宁军队并未撤退,但其进攻却并不紧凑,有步步为营之像,若是等元武帝回归,怕不止是现在这样。”

  “正是这步步为营才最难受,大宁把当年在北林行省那一套又用了出来,我梁国愚民偏偏听信。”

  兵部尚书韩崇冷声出言。

  此人年过六旬,发鬓全白,却有种硬朗之感。

  韩家是梁国名门望族,也算是军武世家,梁武帝是一个强硬的皇帝,他在位时担心贵族尾大不掉的局面,便很少任用。

  朱桢即位又把这些贵族重新启用,韩崇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“韩大人言辞不当。”

  农部尚书张谊开口道:“百姓就是百姓而不是愚民,如果一直用这样的眼光,又怎么能壮大梁国?”

  “民是国之基,臣下以为战争失败并非因敌军太强,而是因为我朝失了民心。”

  张谊年有四旬,看起来土头土脸,没有官员之象,却像个农民。

  他本就是农人出身,因擅修水利,懂农事而被朱稷重用,是首谏之人。

  朱桢即位后直接重用。

  闻言,韩崇摇头道:“张大人每次议事都是这些说辞,现今我们要议的是,若求和不成,该如何自处。”

  他倒是知晓张谊的性格,也不过多计较。

  “张谊说的没错,百姓就是百姓,绝不能偏见。”

  朱桢开口道:“正统皇帝不就是因此才让朝廷失了民心……”

  “微臣谨记陛下之言。”

  韩崇等人忙得低头称是。

  “大宁已经拿下上云行省,不日就会进军,辽庆行省也即将有失。”

  朱桢低沉道:“辽庆行省土地平坦肥沃,曾有大梁粮仓之称,若被大宁夺取,不出几年,大宁国力更强!”

  他抬起头咬牙道:“这些土地定要失去,既然得不到不如毁了去,诸位爱卿觉得如何?”

  ……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