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盛世枭雄

第246章 学富五车

盛世枭雄 清风明月 2633 2024-02-28 12:53

  林立与莫子枫面面相觑了一会,莫子枫似乎明白了什么,狐疑道:“林秀才没想考个举人?”

  林立还被莫子枫“高看”得发懵:“莫大人,我这,总共连《三字经》算起来,才背了四本书。

  这就科举?莫不是举人很好考?”

  莫子枫想想道:“别人或许难考,林秀才……大约不难吧。”

  林立被莫子枫的第二次“高看”震惊住了。

  “不是吧,我?”林立指着自己,这一刻他真怀疑自己有穿越人士的光环笼罩了。

  然而林立中二过几次,现在已经理智很多了。

  “莫大人,你这话,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了。”

  莫子枫眨眨眼睛,比林立还要困惑:“林秀才只用了区区不足十天的时间,背下来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。

  又在前来北地的路上,背下《论语》。

  住在王府里不足十天,白日里与匠人一起研究酒精连弩,但凡有一点时间,都抓着我讨论《中庸》。

  便是写策论,考虑的也都是天下局势。

  林秀才卧房里的烛光,哪一日不是到了三更才熄灭。

  若不是为了考取功名,又如何这般用功?”

  林立张口,他差一点都信了莫子枫的话。

  “可,我这般,只是不想给师父丢脸。师父那般年纪,收我为徒。

  我若不争点气背书,岂不是,岂不是……莫大人,你可真高看我了。”

  莫子枫费解地看了林立半晌,摇摇头道:“林秀才,你这是妄自菲薄了。”

  莫子枫自认看人很准,在林立的身上,他看到了一股不服输的劲。

  林立做事,要么不做,但凡去做,一定会做得很好。

  他现在以为读书是为了不辜负师父,但再过一年半载,岂不是不考个功名,也是对不起师父的教导之恩了?

  两人对视片刻,莫子枫拿起桌面上林立铺开的一篇策论范文,给林立讲解起来。

  林立于书本知识,算上莫子枫,先后是有三人于他讲解过了。

  方晓的讲解,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。

  师父欧阳少傅的讲解,仿佛只是字面意思,但每一句话似乎都有深意,让人不自觉地就往深处思索。

  似乎是给人以人生行进路上做启迪。

  莫子枫的讲解,却又是另外一种风格。

  每一个典故都会说明出处,典故的原文及其代表的意义,甚至联系当下。

  这几天的时间,林立甚至从莫子枫的口中,了解到京城几个官员的秉性喜好。

  而这篇策论,莫子枫竟然也知道作者是谁。

  “上一次的新科状元孟庆达,在殿试上一挥而就,一字不改的就是这篇策论。

  以农为本,以工商促农,让所有人都先能吃饱饭,就再能促进工商兴起。

  当日这篇策论一出现,圣上立刻钦点其为殿试状元。

  这篇策论也随之广传天下。只是以工商促农,谈何容易。

  孟状元在策论里说提议的,短期内无法实施。假以时日,也必然能成。”

  林立钻研过这篇策论,其中有些东西看不太懂,大致捋顺下来,觉得其中空话套话甚多,颇为官僚。

  但大抵策论就是如此的吧,让一位读书的状元具体谈及种地务农,也是难为他。

  但林立还是问道:“孟状元出身何处?”

  莫子枫道:“孟状元出身世家,祖父为三朝元老,官居丞相。

  外祖父为谏议大夫,官居三品。其父为榜眼,如今是右相。

  孟状元兄长皆入朝为官,一家都是官宦子弟。”

  林立微微点头,原来是官三代。

  从小耳闻目染,大概会说话就会背书,会写字就能写策论了。

  所以策论上的官话写得明白,提出的论点论据都合理,差的就是实践经验了。

  “这篇策论若是加上林秀才你改良的曲辕犁,才是真正的以农为本。”

  说着莫子枫就详细给林立解释这文章的可取之处。

  那一句话出自哪篇文章,是前何人所言,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。

  还提笔将文章书籍一一列举写上。

  只讲解了不足三分之一,就已经写了一连串的书籍名称加作者。

  真所谓的引经据典,学富五车。

  林立的心思却有一大半不在这策论上。

  以农为本,便是他将改良的曲辕犁拿出来,没有后世的杂交水稻,没有来自国外的玉米土豆地瓜,想要达到完全的温饱可能,想要富裕,还远远不够。

  莫子枫忽然停下来,他看到林立在出神,并没有打断。

  好一会林立才恍然,连忙致歉道:“抱歉,莫大人,我刚刚走神了。”

  莫子枫知道林立不是那等不尊师重教之人,走神,只能是从这策论中想到了什么。

  “林秀才,你可是想到什么?”

  林立迟疑片刻,点点头:“我生于农村,自小就见到土地耕种,产出,知道从土地里要收获多难。

  便是有曲辕犁,可扩大一倍的土地耕种,然而想要达到策论里所言,还远远不够。”

  莫子枫叹息一声道:“是的,我大夏人口众多,半数务农。

  便是在这边境所在,春耕时节,士兵们也要开垦土地。

  我曾与殿下讨论,推广曲辕犁之后,土地可否会提高一倍产出。

  答案是不可能的,因为还要考虑天灾人祸。

  地里生出的庄稼,人需要,天也要,鸟雀虫蚁也都要。

  但能提高一半也是好的。

  且地力也是有限的,亩产量也是有限的。”

  林立微微点头,试探地道:“我大夏盛产的是稻谷高粱大豆和小麦。

  其中稻谷喜水,小麦要旱,高粱大豆喜北地气候。

  我就想着,作物东南西北各有喜好,会不会在大夏以外的土地上,还有高产的作物?”

  莫子枫猛然凝视林立。

  林立解释道:“橘生淮南,枳生淮北。但就小麦而言,北方一年一季,南方却可以两季的。

  或者在北匈奴所在地,也有适合种植的作物,只是北匈奴人不事生产不了解而已。

  如今咱们与北匈奴做了生意,不若请来往行商的人将见到的各种作物都带回来些。

  或者种子,或者果实,或者是苗。

  说不定真有适合我大夏土地又高产的作物。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